若从农业从业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附加值这三个关键指标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那么,这一差距究竟体现在何处?换言之,中国农业最大的短板究竟是什么?
是品种问题、品质问题、品牌问题,还是科技、标准化、规模化方面的不足?这些因素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要指出的是,中国农业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联合体企业。
当前,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大国小农”,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存在矛盾。
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并获得最高的附加值,正是因为其举全国之力打造了一个名为佳沛的联合体企业。
新西兰的乳制品产业之所以在全球具有强大竞争力,也是得益于恒天然这一联合体企业的建立。中国进口的许多牛奶和奶粉原料,大部分都来自恒天然,它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乳制品出口商。
再如韩国的正官庄人参,作为全球销量最好、价格最贵的品牌之一,其背后是韩国打造的正官庄联合体企业。
美国亦是如此,其众多龙头企业,包括四大粮商,均属于联合体企业。
什么是联合体企业
那么,究竟什么是联合体企业呢?
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基本定义:
联合体企业是以特色产业品牌为基础,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化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为抓手,构建的一个法人式、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也被称为新型经营主体。
它代表品类和产业进行经营,开拓市场,堪称农业领域的“航空母舰”。
这样的联合体企业能够将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同举一杆旗、同打一张牌。
试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小渔船,难以抵御任何风吹雨打。而联合体企业则如同航空母舰,让大家一致对外,从而具备抗击市场经济风雨的能力。
我曾花费六年时间,遍访全球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得出的最重要经验借鉴和收获是:中国必须打造联合体企业。
仔细观察中国较为成功的产业和品牌,不难发现它们本质上也是联合体企业。
中粮集团能否被视为联合体?北京首农和广为人知的蒙牛、伊利是否属于联合体企业?过去,中国乳业极为分散,内蒙古乳业几乎每个县都有众多乳制品厂,而如今几乎已被整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联合体案例。此外,好想你、乌江榨菜、仲景香菇酱等也是典型的联合体企业,其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农场或合作社。
联合体企业的职责
它要扛品类、打品牌,带产业。
好想你肩负着扛起新郑大枣大旗的重任;东阿阿胶要扛起东阿阿胶的大旗;仲景香菇酱则要扛起西峡香菇的大旗。
在扛起品类大旗的同时,还要打造真正的用户品牌,即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以蒙牛、伊利为例,它们带动了整个内蒙古乳业的发展;好想你带动了全国大枣产业的发展;乌江榨菜则带动了榨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联合体企业的功能和意义所在。
打造联合体企业的关键
我们看到许多地方政府和地方龙头企业都试图打造联合体企业,但大部分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不足。尤其是政府推动和组建的联合体企业,更需贯彻市场化的基因。
观念市场化。首先,不能将其视为下属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它也不是事业单位,而必须是一个企业。另外,如果让相关人员频繁参加行政会议,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开会上,他们又怎能全身心投入企业打造呢?因此,必须从观念上实现市场化。
机制市场化。公司必须建立打破常规的考核体系,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机制进行运营。这是市场化的核心所在。
团队市场化。不能随意指派行政官员或即将退休的人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必须公开招聘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市场化的营销团队,让他们按照市场规律和逻辑来运营企业、打造品牌。只有这样,联合体企业才有可能成功建立。
在这方面,乌江榨菜(涪陵榨菜集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该企业本身是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股份制改革以及长期的品牌运营,成为中国榨菜第一股,带动了中国榨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联合体企业是中国农业最大的短板。试想,中国拥有约8000个地理标志产品和近3000个县域,如果每个产业、每个区域都能打造一家代表品类和行业的联合体企业,形成真正的“航空母舰”,具备抗击市场风雨的能力,那么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品牌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抓手。我认为,这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